1.同度调音次序对音高结果的影响
基准音组调律时,通常将同音弦组中的中间一根弦设为基准音,将其先调试到所要求的音高,并以它为基准,再调试其它弦(音)的音高,使同音弦组中的所有弦音高一致。
由于基准音调试时带有“试凑”性质,调律扳手作“拉幅”设置时未能将弦音调试得十分牢固,音的稳定性还不够好,当将同音弦组的其它音都调好后,琴弦张力变化引起共鸣板“弦压”的变化;反过来“弦压”的变化也会影响原先设定好的基准音的弦张力,使原先已初步调试好的基准音音高发生变化,整个同音弦组的音高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在给钢琴提升音高时,当同音弦组的音都调好后,由于该音弦码处两根边弦的“弦压”增加,导致原先设定好的中间基准音的“弦压”减少,从而使基准音的音高略有下降,整个同音弦组的音高也随之降低。此外,琴弦在“压弦条”、“弦枕”、“弦马钉”等多处曲折后,各弦段张力的平衡需要时间,各弦段张力相互影响与作用又会使琴弦张力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即使基准音第一次调试时调得十分准确,当基准音组的所有弦都调好后,其各音的音高还是会发生变化,误差随之产生。同度调音次序对音高结果的这种影响,在整个钢琴调律程序或次序中同样存在。
2.调律扳手方位对音高结果的影响
调整音高时,弦轴顺时针转动可将音由低往高调整,称为“弦轴上行”,这也是大多数调律作业进行的方向。上行时要对目标位(即“o}位)确认,有拍时应区分正副拍;依靠感觉设置“拉幅”,到目标位后继续右旋弦轴使弦轴在弦轴孔中真正转动起来,再回调律扳手到目标位。对立式钢琴而言,调律扳手回扳到位后处于时钟的to点一12点位还是12点一2点位,其音高结果将会有所区别,常态下的音高是弦轴向下弯曲和向左扭转下的音高。一般说来,调律扳手处于10点一12点位时的音高会比12点一2点位时的音高略低,音高结果也更稳定,因此调律扳手的回扳方位对琴弦音高结果也是有影响的。若回扳未到其稳定位置,弦轴在琴弦拉力的作用下,还会继续向其稳定位置运动,不久调律结果就会出现误差。
3.音高提升幅度对音高结果的影响
当调律上升幅度较大时,需要先对钢琴进行粗调,以让琴弦张力发生剧烈变化所引起的各构件受力重新平衡。粗调后,钢琴整体音高会低于目标音高,音律还会相当紊乱,若不在粗调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确的调律,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调律误差;音高提升幅度越大、粗调后的误差就会越大。在粗调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更精确的调律,是提高调律精准度和稳定性的方向。
降低基准音组调律误差的途径
1.听觉调律与视觉定音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调律精准度。
(1)听觉调律优缺点
听觉调律定音是可计量的,音和音之间联系紧密,钢琴上所有的音均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便于采用各种音程进行检验;四五度循环调律法是传统的调律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规律性强等特点。以上四下五循环为例,每生一律都要求该音程形成对应于2音分的正拍,这就对听音分辨的能力要求很高。但纯听觉调律,音高定量依据依然不够精确,难以确定所对应的正拍是否正好相当于该音程2音分的变化量。调律时拍频值不易控制,容易影响到调律精度;又因是单向循环推导生律,一个推导之初出现的偏差,如未得到及时纠正而继续往下进行,就会产生偏差的积累,最后会导致较大的误差,这将波及和影响到以后所有生律的精度。
(2)视觉定音优缺点:
视觉定音操作简便直观,它是以眼睛观察音准仪的指示作为判定音高的依据,这种定音是通过视觉来计量的。由于是音与音准仪发生联系,无须进行难度较大的听觉分辨,而且非常直观明辨,比较易于掌握所调音的音高,理论上可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音准仪还给调律师提供了一个便于知道绝对音高的手段。为保证钢琴调律后音准的精准度及其稳定性,钢琴调律前的音高状况,直接关系到调律的工艺步骤。通过音准仪测量,确定调律提升的幅度,设置好相应的调律步骤,可提高基准音组调律的精准度和音准的稳定性。
但用音准仪通过视觉来确定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由于每个音都是单独确定,音与音之间相互离散,缺少联系,又无其它方法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实际调律时,琴弦发出的假的拍频、噪音,机械的摩擦和撞击声及外界的各种声响等均可作为声音信号被输人音准仪,对音准仪的准确测量形成干扰,用音准仪通过视觉进行实际的定音操作,要得到符合十二平均律理论频率的结果将极为困难,所出现的误差也会比音准仪自身的误差大得多。这种误差一旦出现,不仅无法纠正,而且会殃及整台钢琴的音准水平。所以,用眼看音准仪来确定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很难满足听觉对十二平均律的要求。
(3)听觉调律与视觉定音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调律精准度。
单纯的听觉调律,对“拍音”快慢的判定不够精确也不直观;单纯的视觉调律,看起来是“准”的音又未必是真正的准,缺少相应的检验方法,且不能满足人耳对十二平均律听音的要求,将两种方法结合,取长补短,可提高调律精准度。依靠人的听觉给钢琴调律是目前唯一能够满足音乐艺术要求的方法。但在多数情况下,从基准音组的十二平均律分配开始,由于不能严格地按四度五度循环中相应的理论拍频值定音,致使所生成的每一个音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误差。当所生律的误差大于音准仪的固有误差时,音准仪将能检测到这一误差。由于循环过程中的每一个音的音准都有联动关系,所以即使前面每一个音的误差都很小,误差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仍有可能被音准仪检出。误差检出后若能及时校正耳音的感觉,生律的可靠性就会高得多。故在采用听觉分配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音后,可由音准仪及时显示出对应音的音高。如果听准的、经音准仪测量显示也是准确的音,这个音的精准度就会比较高;倘若感觉虽已听准、但音准仪显示仍有偏差,则说明这个音还未真正听准,需重新纠正,甚至需追溯到前几个音。将听觉和音准仪结合,既可以减小耳音分配的不精确,又可克服音准仪测量精度和各种干扰等带来的显示不可靠,再经过严格的听音检验,平均律的可靠性将得到提高,使用音准仪起到了限制耳音生律误差过大的作用。理想情况下应可将基准音组各音的调律误差控制在士1音分以内。
2.减小弦压变化引起的琴弦张力变化对音准的影响
基准音组调律时,同音弦组中的基准音调好后,再调试其它弦(音)的音高,使同音弦组中的所有弦音高一致。由于同度调试时,调律扳手的“拉幅”设置比较容易,故同度调好后,为提高基准音的稳定性,应将其以同音弦组的其它音为基准,即用已调试稳定的音取代原基准音,再将原基准音调试稳定,以尽量减小共鸣板“弦压”变化对基准音琴弦张力的影响,提高调律音准的稳定性,减小调律误差。
对于调律上升幅度较大的钢琴,必需要先对钢琴进行粗调,以让琴弦张力充分变化,各构件受力重新平衡;在粗调的作业时间内,又可让琴弦的各弦段张力有时间重新取得平衡。因此只有在粗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加精确的调律,才可使调律的误差逐步减小。调律提升的幅度越小,琴弦张力的变化也越小,调律的结果就越精确、稳定。
3.调律扳手的操作角度
调律扳手作过“拉幅”设置后,其回扳角度应到达使弦轴能够稳定的位置,以帮助弦轴尽早到达其常态下的音高位置。对立式钢琴而言,即弦轴向下弯曲和向左扭转下的音高。
4.采用半音阶比对法校验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
在采取了上述种种减小调律误差的操作方法后,还可以采用半音阶音叉组(电子音叉组)进一步比对、校正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的音高。通常认为,用音叉(电子音叉)给钢琴的标准音定音,是可以使钢琴的标准音与音叉音高完全一致的,半音阶音叉组为钢琴基准音组调律提供了一组标准的音高。因此,比对、校正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使其与半音阶音叉组对应的音听起来均是完全协和无拍时,则可确定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都调准确了,这样即可望使每次基准音组调律的结果都和半音阶音叉组的音高完全一样。此时再用各种音程检验基准音组的十二平均律时,将会听到比较理想的渐快的拍频。
通过对钢琴基准音组调律误差的分析可知,不同的生律路径及操作过程都会产生误差。由于调律误差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故调律结果的误差状况也会千差万别。将听觉和音准仪结合,可起到限制耳音生律误差过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半音阶音叉组校对基准音组的每一个音,可望使每次基准音组调律的结果都能趋于一致,钢琴调律的音准状况将会更加精确。两台及以上钢琴调律时,它们音高的一致性将会得到提高,多台钢琴同台演奏时也可望取得更加和谐的音响效果。
转自:杨良钢.《钢琴基准音组调律的误差分析与控制》